蒲若茜 联合管理委员会委员

发布单位: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 发布时间:2017-05-02





个人简介

蒲若茜,女,197011月生,教授,文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十多年来担任过外语系本科、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国际学院全英授课,MBA研究生、中文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等。

  

教育背景

1988-1995年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学位。

2002-2005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学习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文艺学家饶芃子教授。

2006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奥克莱尔分校作访问研究。

  

工作经历

1995年起任教于暨南大学外语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遴选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6年破格晋升正教授,2007年被遴选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1年担任英语语言文学系系主任,2011年起担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科研专长及成果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下的海外华人诗学研究

英美哥特小说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8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高层次优秀人才项目1项,广东省社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专著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教学专长及成果

本科:英、美文学选读

研究生:西方文论、华裔美国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专题。截至2015年,已成功培养3名博士生毕业,39名硕士生毕业。

荣誉及成就: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广东省“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2009年度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是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英语”特色专业建设学术带头人,“美国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

  

学术兼职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基地兼职教授。

  

代表性学术出版物

代表著作

  

译著: Studies of Chinese Diaspora Literature(《海外华文文学论集》)(饶芃子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一译者, 汉译英)

  

译著:《从必需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Sau-ling CynthiaWong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二译者,英译汉)

  

专著:《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

  

代表论文

  

“多元·异质·杂糅——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话语的分化”,《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2期。

  

“华裔美国诗歌与中国古诗之互文关系探微”,《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2期。

  

“‘亚裔美国感’溯源”,《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金山》中的时空与文化建构”,《暨南学报》2012年第3期。

  

“跨文化的语言嬉戏与文化身份书写——论华裔美国英语诗歌中的汉语语码嵌入”,《学术研究》2011年第9期。

  

“亚裔美国批评理论探源”,《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当代文坛》2010年第4期。

  

“解读《吃碗茶》中的唐人街‘父权制’社会”,《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0辑,20095月。

  

“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历史再现”,《暨南学报》2009 年第4期。

  

“Chinese American Short Story”,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USA, 2009.

  

“华裔美国女性的母性谱系追寻与身份建构悖论”,《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及研究的新走向”,《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越界’与‘回归’—— 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论<唐老鸭><家乡>中的‘父与子’母题”,《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