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暨伯学院”)近期当选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第二届主席单位,本次推选结果是以各区域内得票数最高为原则,并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后最终产生。
2018年8月27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第二届主席单位会议在大连海创科技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暨伯学院王春超院长参加了本次会议,在会上就暨伯学院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分享,并与其他主席单位交流了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及创新做法。
暨伯学院是暨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组成部分、暨南大学教育国际化工作体系建设特区,致力于建成一个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具有优秀示范效应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
暨伯学院在中英合作办学背景下,具有鲜明的四大特色:联动管理体制,中英融合的优质课堂建设,立体课堂的育人模式,中英同校园学术资源共享模式。
1、联动管理体制促发展,定期例会沟通促合作
暨南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确定了完整的“三委员会”管理模式,即决策梯队“联合管理委员会”、执行梯队“院务管理委员会”以及教学梯队“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三委员会”由暨南大学和伯明翰大学校级负责人、学院(部处)负责人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核心教师团队组成。
2、中英融合课堂建设显特色,优质学术资源共享促融合
从人才培养理念来看,暨伯学院各专业融合了暨南大学兼容并包的教育教学风格与伯明翰大学严谨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中外融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才培养机制来看,暨伯学院引进和吸收以伯明翰大学本科教育为代表的英式教学管理机制,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人才培养机制的中英对接和融合;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暨伯学院以数学类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指南,融合了数学基础、计算机编程训练、经济实际问题建模解决为内容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法来看,暨伯学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理论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教学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法的中外、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机融合。
3、立体课堂模式促育人,三大课堂系统建体系
暨伯学院创设“立体课堂”的系统教学模式,将整个人才培养内容进行分层剖析,形成了贯穿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线,分为三大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基础层)、课外研习系统(拓展层)、产学实践系统(应用层),形成三个系统的课堂联动、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经济类和数学类专业人才。
4、中英同校园学术资源共享促交流,国际化高水平师资保质量
暨伯学院采用全英语教学,引进海外优秀师资,并与伯明翰大学的学习资源形成对接。为满足“中英同校园”保障教学质量的需求,学院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定期学习分享机制:一,中英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机制;二,学生之间的朋辈分享机制;三,校外名师与学生之间的前沿知识分享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由经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院长或副院长自愿组成,是从事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与合作的全国性社会团体。院长联席会设十个主席单位席位,每届主席单位由会员单位选举产生。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院长联席会已有66家会员单位,成功召开了五届会员大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树立了中外合作办学良好的办学声誉。
(部分来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